亳州牛皮癣医院

病例:胃镜下诊断

2022-04-11 03:00:42 来源:亳州牛皮癣医院 咨询医生

今天早上,我做了胃镜检查,遇到了一个54岁的住院病人,女人「黑便2天」当时查血红蛋白HGB60g/L,初诊以「上消化道出血」住院后两天连续输注4U红细胞,仍间歇性有黑便,今天行胃镜检查。

以下是胃镜下:进入咽部顺畅,食管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

54岁的54岁,农民,因「黑便2天」于2009-02-21入院前2天发现黑便,基本形成。每天一次,伴有上腹阵发性疼痛,不剧烈,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伴有头晕、乏力,无治疗。询问病史,病人大约在20天前有一次。「黑便」,近期无服用NSAID当时在当地医院检查血红蛋白80g/L,口服、奥美拉唑等药物,大便迅速变黄,然后检查血红蛋白到达90g/L,没有明显的不适,饮食状况良好。

病人曾因约8个月前「呕血」住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食管贲门粘膜撕裂」,住院10天以上出院(由于家庭口述,缺乏客观检查材料)。出院后,一般情况良好,饮食良好,无明显意识不适,通常无反复腹痛,无黑便。过去,月经量较多,有「贫血」史(具体水平不明),4年前已绝经,无其他特殊疾病史。

急诊以「上消化道出血」住院。入院体检T、P、R、BP基本正常,贫血,浅表淋巴节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柔软,左上腹压痛,无明显反弹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运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活跃。余检体无明显异常。

入院后,禁食、输红细胞、静滴止血药、止酸药、静脉营养补液。患者黑便逐渐减少,腹痛不明显,无呕吐,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入院后检查:

2009-02-21WBC7.70×10∧9/L,N74.8%,L19.6%,RBC2.18×10∧12/L,HGB60g/L,红细胞平均体积82.6fl,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含量27.5pg,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333g/L,PLT39×10∧9/L,血沉不快。

2009-02-22血肝功转氨酶、胆红素、电解质、血糖、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血白蛋白31.1g/L,尿素9.52mmol/L;凝血检查正常;血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抗原CA72-4、糖类抗原CA19-9均正常;

2009-02-23WBC4.85×10∧9/L,RBC2.61×10∧12/L,HGB71g/L,PLT111×10∧9/L

2009-02-23胃镜检查如上,遂2009-02-24行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显示食道无异常,胃底贲门下至胃小弯侧缘有不规则充盈缺陷。局部管壁僵硬,粘膜破坏,蠕动消失,胃排空受阻,6小时复查,造影剂排空。(造影图片待处理后粘贴)

2009-02-25WBC3.40×10∧9/L,RBC2.50×10∧12/L,HGB68g/L,PLT189×10∧9/L

建议再次检查胃镜检查,没有手术指证,因此与患者家属协商准备胃镜检查。

这是贲门

进入胃后,粘液湖较清,量不少,但感觉粘膜异常行走,胃变形,给予适当的充气,调整视野结果如下:

继续发图

继续发图

通过胃窦、幽门反复试行进入十二指肠,均未成功,随后撤镜。

通过胃窦、幽门反复试行进入十二指肠,均未成功,随后撤镜。

这是第二天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的电影

泛影葡胺造影消化道

泛影葡胺造影消化道

泛影葡胺造影消化道

几小时后复查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

今天,我们再次检查胃镜检查,到达贲门,没有异常

刚通过贲门后

翻转镜头观察

拉近到胃底

拉近到胃底

继续寻腔下行,翻转镜身

这次观察到,与上次相比,异常行走的粘膜松弛,在镜下可以看到按照图中箭头的方向移动

然后决定沿着滑动粘膜的边缘试寻腔前进

到达十二指肠腔后,左侧为十二指肠粘膜,右侧为肿瘤脱垂进入十二指肠腔

继续进镜,可到达十二指肠降部,远端无异常(图片采集不理想)

本病例发现胃大弯接近胃底5×4×2cm大小肿块叠在幽门,检查肝、脾、小肠、结肠、网膜异常,切除肿块。术后病理为胃间质瘤,大小约5.2×3.8×1.8cm,下层侵入粘膜。免疫组化:CD117(+),CD34(+),Vim(+),S-100弱阳性,actin(-),Desmin(-)。诊断为胃底间质瘤(低度恶性)脱垂并叠入幽门。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顺利。

这是术前腹部CT(扫描)部分图片,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可见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术前腹部CT部分图片(平扫)

常规染色术后组织

化学免疫组织CD117(+)

化学免疫组织CD34(+)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胃肠间质瘤的相关知识。该病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独立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上有频发性C-KIT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基因突变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粘膜下。

它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中,在胃中更常见,胃的生长主要是膨胀和外生的生长,有些是蒂状的生长,可以突出胃或腹膜腔的生长,或两者兼而有之,所以突出胃腔的生长是最常见的。通常在胃镜检查下,主要表现为半球形或球形粘膜下突入胃腔,通常为单发,表面光滑,可见桥形褶皱和中心溃疡,接触质量硬,表面粘膜可滑动。由于病变位于粘膜下,内镜活检材料和病理检查的诊断率不高。

原帖地址:

编辑:刘燕

TAG:
推荐阅读